“碳中和”將對環衛行業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什么是“碳中和”,如何通俗易懂地理解它?它給環保行業帶來哪些發展機遇?為何說掘金“碳中和”,環保不該缺席,新能源環衛不該忽視?
3月11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已經落下帷幕,如果要選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碳達峰”、“碳中和”無疑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將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列入2021年重點任務,更要求各行各業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而促進新型節能低碳環保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同樣是碳減排、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環。
那么什么是“碳中和”,如何通俗易懂地理解它?它給環保行業帶來哪些發展機遇?為何說掘金“碳中和”,環保不該缺席,新能源環衛不該忽視?
什么是“碳中和”?為何占領今年兩會“C”位?
通俗地說,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離不開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進而產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導致全球變暖,繼而產生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但是社會要發展,不可能完全消除碳排放,如果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技術回收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從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這就是傳說中的“碳中和”。
現如今,要在碳排放達峰之后,實現碳中和,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全球共識,多數發達國家也明確碳中和的時間表。
如芬蘭,確認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瑞典、奧地利、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歐盟、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
而我國作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排放量占到全球的25%以上,時間緊、任務重,減排壓力大。
去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接著同年12月,在巴黎協定簽署5周年之際,我國宣布,要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這兩次重要表態充分體現了高層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向上的政策和決心。自此,碳達峰-碳中和就成為未來40年的國家戰略,長期的投資主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碳達峰、碳中和也成了人大代表和委員熱議的焦點,占領今年兩會的“C”位。
掘金“碳中和”,環保環衛不應該“缺席”
在參與“碳中和”工作上,一些嗅覺敏銳的板塊已經提前“聞風起舞”了。
首先,反應最快的是新能源、光伏、電力等概念股。
這是由于“碳中和”本質上是一個能源革命,實現“碳中和”需要從能源結構進行轉型,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潔能源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具體是通過發展光伏、風電、核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減少傳統能源發電產生的環境污染,同時通過發展新能源車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其次,還要提倡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消費也是碳中和的重要分支,包括可降解塑料,資源再生、綠色建筑、環保設施低碳運行等。
在二級市場上,環保板塊一直都是被資本忽略、不被重視的領域,即便是熱門的碳中和方向,人們更多的精力是集中在光伏、能源、電力領域。
實際上,對于環保產業來講,“碳中和”非但不應該被忽視,反而還蘊含著很大的商機,應該是積極投身其中才對。
正如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所說,過去10年,環保產業主要是圍繞著PM2.5這個指揮棒在做事,目標是消滅霧霾。未來10-30年,則要圍繞CO2這個指揮棒。
從歷年的規律來看,每年兩會后,環保板塊大概率會有超額收益,如2016年,恰逢全國兩會又兼十三五規劃的開局,環保板塊迎來高速增長,而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又趕上“碳達峰碳中和”風口,未來環保行業大有可為。
然而環保細分領域眾多、子版塊也多,主要可分為水務運營、固廢治理、環衛、焚燒、大氣治理、檢測監測等子類,哪個細分賽道更容易搭乘“碳中和”的快車?
助力“碳中和”,新能源環衛裝備不容忽視
在環衛行業,傳統的燃油環衛車在怠速作業時,碳排放量大,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而新能源環衛裝備自從面市起,就以零排放、零污染著稱,與燃油環衛車相比,它既減少了碳排放量,又有效降低了空氣中PM2.5的濃度。
以一臺16噸的純電動車為例,據測算,相較于柴油車產生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與固體顆粒物等污染物,它每年可減排24.19噸大氣污染物,環境效益極佳。
正是由于新能源環衛車順應了國家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大趨勢,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備受各級政府青睞,各省市也加速了新能源環衛車對傳統環衛車的替代。
根據工信部《新能源專用車推薦目錄》,新能源環衛車2019年占比已從第一批的14.5%提升至第8批的54.1%。
再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然而當前環衛新能源滲透率僅3.42%,未來提升空間很大。
可以預料的是,在 “碳中和”大背景下,伴隨著產業驅動政策的密集出臺以及新能源車企造車成本的下降,新能源環衛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將大大提速。
前不久,國務院也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而處于中端的環衛、垃圾收運作為連接前后端的樞紐,必將成為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中堅力量”。
此外,除了利好新能源環衛車企,推動傳統燃油環衛產品向新能源化、電動化、智能化產品的替代,“碳中和”還對環境監測、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綠色環保建筑、資源再生等其他細分領域有益。
正如上述環保專家所說,未來10年-30年,掘金“碳中和”,環保環衛非但不該“缺席”,還應積極投身參與,圍繞CO2這個指揮棒做“文章”!
(文章來源:環境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