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頻繁“上新”背后的城市治理邏輯與創新
近日,成都環衛作業車輛迎來“換裝”,紛紛披上“成都藍”和“雪山白”的外觀涂裝。不僅如此,從去年開始,成都環衛工人陸續換裝“熒光綠”,新型小型掃地車出現在成都的人行道上,移動吸塵機高效清掃背街小巷和衛生死角……近年來,成都一系列環衛設施設備頻繁“上新”的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城市治理邏輯與創新?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區“5+2”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3%以上,全市平均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7%以上。環衛作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機械作業型轉變,新時代的“城市美容師”們利用機械化車輛作業,拂去城市道路上的積塵,城市整體凈化水平和人居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機械化作業程度持續提升的背后,環衛工人勞動強度也在逐步降低,這是一座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強化的縮影。
環衛衣服和車輛 “換裝”
在二環高架橋上,一輛“大家伙”正沿著橋邊緩慢前行,藍白相間的外觀顏色,遠遠望去,很是顯眼。車輛前行過程中,底部的刷頭不停旋轉,進行著路面清掃,高壓水流也從高壓噴水桿中噴出,對路面的附著物進行沖洗。
這輛車是新換裝的環衛作業車,“這輛洗掃車以前是灰色系的,最近才涂成藍色和白色,這個顏色美觀,而且我們夜間作業更安全。”司機周子龍告訴記者。據了解,此次統一涂裝結合現有小型低速環衛作業車輛涂裝顏色和環衛小型低速作業機具外觀顏色,確定以藍白兩色進行涂裝。
選取“成都藍”和“雪山白”作為車輛涂裝主色調,白色為底、搭配藍色,整體更加統一。“這幾年,‘成都藍’和‘雪山白’頻頻刷爆朋友圈,今年又比2020年同比增加了16天,遙望雪山的次數已經比2019年全年次數還多。”市城管委環衛處負責人在解讀環衛車輛顏色時說,選擇這兩種顏色,簡單、清爽,符合公園城市、成都地域特點。
據介紹,為了統一規范成都市環衛作業機具自編號和標識涂裝工作的實施,環衛作業機動車自編號以“成都藍”為確定顏色,噴涂在車身兩側下方。小型低速環衛作業機具自編號則以車輛牌照的形式體現,以綠色為主色調,體現“綠色、環保”寓意,綠底白字便于識別,車牌懸掛在車輛車頭和車尾處。
同時,車輛的車頭處增加了“成都環衛”字樣,車尾也設置了紅色的“環衛作業、注意避讓”提示信息。“紅色、綠色、黃色都是國際安全色,我們的環衛服就選擇了熒光綠,時尚還不刺眼。”
前不久,成都全市的環衛工人全部更換成“熒光綠”工作服。衣服身后是“成都環衛”標識,綜合了成都形象大熊貓、成都市市徽太陽神鳥、成都市花芙蓉花和一雙勤勞的手,“有成都特色,同時呼吁大家關注環境問題,關愛環衛工人,共同建設干凈宜居城市環境。”該負責人介紹說。
一系列環衛設備 持續“上新”
據介紹,此次統一規范成都市環衛作業機動車小型低速環衛作業機具自編號和外觀涂裝工作將分步驟、按計劃進行實施,預計2024年12月底前將全面完成。目前,部分環衛作業機動車輛已完成涂裝改造。
今年以來,聚焦背街小巷、衛生死角、人行道等清掃“難點”,一些小型掃地車出現在成都街頭。比如在人流量大的寬窄巷子,引入“坦能”Green Machines 616 新型小型掃地車,能繞開人群和障礙物進行有效清潔。
在成華區北湖公園,微型掃地車配備的邊刷不僅能靈活地變換方向,還能上下調整,可同時清掃道路和馬路牙子或臺階,使清掃更高效。
在背街小巷、游園綠地采用德國進口卡赫燃油式移動吸塵機,其特制的吸塵軟管和硬管能快速方便地吸除如易拉罐、紙團、飲料瓶、動物糞便、樹葉等難清掃的垃圾,而靈活的結構設計,也使其能快速穿梭狹小空間,高效清掃背街小巷、衛生死角等。
在錦江區,智能清掃車“蝸小白”配備5G通訊、激光定位、智能語音提示以及雷達探測定位等多種先進技術,清掃范圍可延伸至道路邊緣的縫隙等死角。在新都區,酷哇“智能環衛機器人”1小時可清掃2萬平方米,替代10個環衛工人每天的保潔作業量。
成都目前共有4900多輛環衛作業機動車,15000多輛環衛清掃車。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環衛車輛出現在成都街頭,為實現城市干凈的環境服務。
構建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服務體系
據介紹,每一輛新換裝的車輛,都有一個自編號。自編號共7位或8位數,由行政區域號和作業車輛類型號及車輛順序號組成,行政區域號與車輛類型號之間用“·”符號分開,前四位(或前五位)由市城管委統一規定,其中前兩位為行政區域號;后三位為作業車輛順序號,由各區(市)縣城管部門及相關管理單位根據環衛標段作業單位車輛數量情況自己編定。
“環衛設施設備科技化,是為了讓環衛工人的隊伍更加年輕化,最終實現監管服務智慧化。”該負責人表示,比如車輛換裝后,就會收集基礎數據,以后把信息錄入到環衛固廢監管服務平臺。“一看編碼標識,就知道是哪個區域的環衛作業車,應固定在該區域作業,這是精細化管理的需要。”
記者了解到,當前,市城管委正在建設環衛固廢監管服務平臺,著力構建城市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服務體系,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在這個智慧平臺中,將對環衛體系中的人員、車輛、轉運站、公廁、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前端處理廠等進行全方位掌控和監管,同時,對生活垃圾投、收、運、處,利用全生命周期進行監管,內容涵蓋清掃保潔、設施管理、市容秩序、綜合考核、便民服務等,實現環衛固廢業務“縱向”“橫向”閉環管理,全層級指揮調度,“未來,這些車輛上還會有移動監管設備,沿途環衛情況一目了然。”該負責人表示,“智慧平臺將會為管理決策、部門監管、服務企業和公眾提供數據支撐。”